查看原文
其他

​王崧舟: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找回自我的方式

2017-06-12 王崧舟 星教师


有人读书为了消磨时光,有人读书为了黄金万两,有人读书为了滴滴娇娘,有人读书为了救死扶伤,有人读书为了荡气回肠,有人读书为了事业辉煌……那么,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的阅读观又是怎样的呢?通过阅读他是如何达到“率性自在”的教学及人生境界的?听听王崧舟的阅读故事吧——



阅读让你体验一代又一代人的不同生活



我天生喜欢读书,对书永远充满好奇。一直觉得,每本书都是一个生命,充满了诱惑与灵性,你不去跟它打照面,它静静地躺在你的书柜里。你拿起书来,它就是活的,就会和你对话。而跟你对话的每一本书都是不一样的,都给你开启不一样的精神世界。当你进入书里,也就进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,在体验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生活。


我家里有一间书房,顶天立地的都是书。书房里,有我拟的一幅对联。上联是:明月一帘无心照,下联是:诗书半斋随意读。


在阅读上,我是个典型的杂家,从文学作品、教育理论、哲学著作到宗教名著,乃至古代术数,都有所涉猎,乐在其中

我既读入世的书,如台湾傅佩荣的《哲学人生》、卡耐基的《积极的人生》、彼得·圣吉的《第五项修炼》,也读出世的书;既读教育类的书,如苏霍姆林斯基的《怎样培养真正的人》,并推荐给学校老师,也爱非教育类的书,范曾的《吟赏风雅》,写得洒脱、写得雅致,他的书画在中国当代算是一绝。

王小波的《我的精神家园》,我一边读一边偷着乐,那种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是从作者心里流淌出来的,挡都挡不住。刘小枫的《沉重的肉身》,试图回答困扰所有当代人的性伦理的问题,尽管读得云里雾里的,但就是不愿意放下。


语文专业的书我也读得深入而系统。坦诚地说,我的语文教育思想一多半受王尚文先生《语感论》一书的影响,我觉得王先生做的是真学问,那种理论的涵养、那种思辨的功底真叫过硬。而潘新和先生洋洋百万言的《语文:表现与存在》,则是我所看到的中国当代语文课程理论方面最有建树、最有见地的一本书,也是对诗意语文影响最大的一本书。


在教学《长相思》一文时,我曾苦苦琢磨了3个月之久。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上有所突破,但始终找不到灵感,当时就像怀孕以后难产,好难受啊。于是,我又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,写了文本细读,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,查找了大量资料,仍未有实质性的突破。


不经意间,我读到了朱光潜的《诗论》,结果一看就看进去了,还看出了很多东西。后来,公开课《长相思》的教学效果非常好,成了诗意语文的经典课例。20多年了,我一直在读《诗论》这本书,每次重读都能看到新的东西。


其他的诸如兰色姆的《新批评》等非语文专业书籍,也帮助我了解并窥见了文本细读的门道,因为文本细读的理论和技术就是新批评学派提出来的。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的《文学理论》,我研读了很多遍,在全球范围内这是一本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。


阅读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。就像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的,“你们做学问,要达到三个贯通,第一个是中西贯通,第二个是古今贯通,第三个是文理贯通。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,那你文化底蕴的基座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、坚实”。而真正做到这一点,实在是一辈子的功课。




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




除了连环画,我也看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,如《荡寇志》《薛仁贵征东》《狄青征辽》《儿女英雄传》等,都是在读小学时看的。但是,对我人生影响最大、给我打精神底子的书,则是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。初中三年,我基本上是伴随着读《红楼梦》成长的,也许就在那个时候,大观园的诗意生活已经在我心田上埋下了种子,并成为我日后教学的追求目标。


我甚至觉得,诗意语文的根就在《红楼梦》这本书里。《红楼梦》对我的影响主要是精神层面的,比如说诗意的审美取向、那种精致的生活方式、那种典雅的贵族气质,我很喜欢那种很有文化味道的生活,吃吃蟹,赏赏花,写写诗,行行酒令等。


因为痴迷,我摘抄了《红楼梦》中所有的诗词、歌赋、骈文,抄完以后反复看,写文章时经常引用,硬塞也要塞进去。读师范的时候,我开始收集红学方面的书,格外注重版本,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》的甲戌本、庚辰本、戚序本都收入囊中,其他的像冯其庸、王蒙的点评本,张爱玲的《红楼梦魇》,刘心武的《揭秘红楼》等,凡是能买到的也都买,“就像燕子筑巢那样,一点点地衔来,慢慢地,就变成了一个巢”,现在这些书还在家里珍藏着,占了整整一个书柜。


童年的阅读是在塑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。遗憾的是,现实社会很浮躁,一个人的自身价值更多的是由别人来认定的,也就是我重不重要的评判权掌握在别人手中。于是,我们不断地往外求,心灵变得四分五裂,对自己的内心需求关注得越来越少。


实际上,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找回自我、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。一字一世界,一书一天堂,无意证菩提,随性见慧光。



现在的语文教师最缺底蕴与学养



一位教师曾经问我,现在的语文老师最缺的是什么?我的回答是:最缺的是底蕴、学养。


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途径,在我看来,就是读书。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是,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。书读得多,不一定底蕴就深厚。但是,不读书、少读书,是一定没有底蕴的。语文课,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、不是技能,甚至不是课程,而是底蕴。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,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。


2004年,我在上海浦东应邀作课《一夜的工作》。公开课上,我没有选择用传统的方式教课文,而是试图营造一种氛围,让学生进入情境中,去感悟文中的“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”这句话,从这座宫殿式房子的历届主人,从房子里曾经的奢华装饰讲起。上完课,台上台下一片哭声,我也是哭着走下讲台的。这一幕,怕是终身难忘。这一课,让我明白了诗意语文、诗意课堂、诗意人生的堂奥。人课合一、高峰体验、全然进入、融为一体,语文从此成了我精神生命的图腾。


事实上,教师教语文、教学生,教的就是人文底蕴。同样是上课,缺乏生命修养的教师,为上课而上课,教师的心只是在等待。具有生命学问和生命修养的教师,上课的同时又在享受上课,全然进入了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,和学生情情相融、心心相印,彻底打开了自己与学生的生命,从中体认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,也实现了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。


来源丨守望新教育 中国教育报

责编丨任海洋


“星教师”广告合作请联系:023-67450968

 投稿邮箱:3207153742@qq.com




推荐阅读


点击题目,阅读更多精选内容


王崧舟老师也跳槽了,你怎么看?

没有美,语文空无一物 | 王崧舟专栏

特级教师王崧舟:“语文”的见与不见

王崧舟:发生在我身边的十个教育之美 | 好文精选

王崧舟:我的2016专题阅读书单(另附1—6年级书目)




/ 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程联盟 /

点击下图,发现更多精彩 ▼

↓↓↓ 点击"阅读原文" 【一键订阅】 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